新闻中心

国际期货普遍承压,风险资产迎来关键考验(2025年10月28日)

2025-10-28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国际期货普遍承压,风险资产迎来关键考验(2025年10月28日)

打开任何一款行情软件,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一片黯淡。从伦敦金属交易所(LME)的铜铝锌,到芝加哥商品交易所(CBOT)的农产品,再到纽约商业交易所(NYMEX)的原油,国际期货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同步的"压力测试"。这种整体性的偏弱格局,并非某个品种的独立行情,而是全球宏观背景转向下的必然结果。当市场的"定盘星"——市场信心——开始动摇时,以期货为代表的风险资产便首当其冲,成为资金逃离的"重灾区"。




一、 市场全景:跌多涨少,疲态尽显

要理解当前市场的严峻性,我们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"资产体检"。

1. 有色金属板块:经济晴雨表"失准"

素有"工业筋骨"之称的有色金属,近期表现令人担忧。LME铜价在跌破每吨8000美元关键支撑后持续下探qh.qihuou.com,铝、锌、镍等品种也纷纷创下阶段性新低。这种同步下跌的背后,是市场对全球制造业活动的深度忧虑。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、欧洲工业产能的外迁、美国制造业PMI在荣枯线附近的挣扎,都指向同一个结论:工业金属的需求引擎正在集体熄火。

2. 黑色系商品:基建驱动的"神话"褪色

与有色金属类似,铁矿石、螺纹钢等黑色系商品同样面临着"需求坍塌"的风险。曾经依靠基建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,在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与房地产下行周期的双重夹击下,显得力不从心。新加坡铁矿石期货价格的持续阴跌,正是市场对这一趋势最直接的投票。

3. 农产品板块:天气溢价让位于宏观压力

即便是相对独立的农产品,也难以完全摆脱宏观环境的拖累。虽然部分地区的不利天气条件为小麦、玉米等品种提供了一定支撑,但这种"天气溢价"在强大的宏观压力面前显得杯水车薪。全球经济放缓的预期降低了食品消费的增长动力,而美元指数的持续强势,更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农产品对国际买家而言更加昂贵。

4. 能源化工:在供需博弈中艰难平衡

原油市场可谓当前少数尚存分歧的领域。一方面,OPEC+的减产决议为油价提供着底部支撑;另一方面,全球经济放缓的阴影又牢牢压制着上行空间。WTI原油在80美元关口反复争夺,反映出多空双方的激烈博弈。下游的化工品则普遍跟随原油波动,自身缺乏明确的驱动方向。


二、 深度探因:信心基石为何松动?

国际期货市场的整体偏弱,是多重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。这些因素相互交织,共同构成了一幅复杂的宏观图景。华富之声日报

1. 全球经济"金丝雀"的集体失声

从欧洲到亚洲,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,经济增长的"警报"此起彼伏。

  • 欧洲:在能源转型成本高企与地缘政治冲突的双重冲击下,欧洲经济正滑向温和衰退,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订单数据持续萎靡。

  • 美国:虽然消费数据仍显韧性,但领先指标如制造业PMI、消费者信心指数等已连续多月下滑,"经济放缓"正从预期变为现实。

  • 亚洲: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,亚洲出口数据普遍不及预期,反映出全球终端需求的疲软。

2. "更高更久"的利率环境重塑估值体系

美联储、欧洲央行等主要央行坚持"higher for longer"的利率政策,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资产的定价逻辑。

  • 融资成本激增:对于需要大量资金周转的大宗商品贸易商而言,qh.qihuou.com+1融资成本的急剧上升迫使他们降低库存水平,减少了市场的"缓冲垫"。

  • 机会成本重构:当无风险收益率(如美国十年期国债)达到5%以上,投资者对大宗商品这类高风险资产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,导致估值中枢系统性下移。

  • 美元强势压制:维持高利率支撑美元保持强势,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对非美货币买家而言更加昂贵,进一步抑制了全球需求。

3. 地缘政治风险的"慢性侵蚀"

与以往剧烈爆发不同,当前的地缘政治风险更像是一种"慢性病",持续侵蚀着市场信心。

  • 贸易路径重构:红海航运持续受阻、关键海峡通行风险上升,这些都增加了全球贸易的成本和时间。

  • 资源民族主义抬头:多个资源出口国提高税率、限制出口的政策倾向,增加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。

  • 去全球化阴影:全球供应链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的进程,推高了生产成本,抑制了经济活力。

4. 资金流向的"负反馈循环"

市场的下跌本身也成为了进一步下跌的原因。

  • 程序化交易的助跌效应:当价格跌破关键技术水平,程序化止损单会集中触发,形成"多杀多"的惨烈局面。

  • 基金赎回压力:产品净值回撤引发投资者赎回,迫使基金经理不计成本地平仓,加剧了市场的抛压。

  • 风险偏好系统性下降:在持续亏损后,交易员变得更为谨慎,宁愿持币观望也不愿轻易抄底,导致市场流动性下降、波动性上升。


三、 连锁反应:谁在被"殃及池鱼"?

国际期货市场的疲软,正通过多种渠道向更广泛的经济领域传导。

1. 股票市场:资源股成为"重灾区"

全球股市中的能源、矿业、农业等资源类股票普遍大幅回调,成为拖累股指的重要因素。部分过度扩张、负债率较高的资源企业,甚至面临着现金流断裂的风险。

2. 外汇市场:商品货币遭遇"完美风暴"

澳大利亚元、加拿大元、新西兰元等与大宗商品出口密切相关的货币持续承压。经常账户盈余的缩水,使得这些货币失去了重要的支撑。

3. 债券市场:通胀预期"降温"

大宗商品价格的普遍回落,缓解了市场对中长期通胀的担忧。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,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仍能保持"鹰派"姿态——因为他们看到了通胀回落的希望。

4. 实体经济:通缩风险若隐若现

从生产者价格指数(PPI)的持续走弱,到工业企业的利润下滑,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正沿着产业链向下游传导。虽然这有助于降低终端消费者的生活成本,但也可能引发"通缩螺旋"的担忧——企业利润下降导致裁员和降薪,进而削弱消费能力,形成恶性循环。


四、 未来展望:黑暗之后是黎明还是漫漫长夜?

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,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是:这轮下跌何时是尽头?

1. 关键转折信号

未来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可能引发市场转向的信号:

  • 中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力度与效果:强有力的稳增长政策能否扭转房地产和消费的颓势?

  • 美联储政策的微妙变化:任何关于结束加息周期甚至讨论降息的暗示,都可能成为市场的"强心剂"。

  • 地缘政治的缓和迹象:主要产油区紧张局势的缓解将显著降低风险溢价。

  • 库存周期的见底信号:全球工业企业何时结束去库存周期,开始新一轮补库?

2. 不同情景下的策略选择

  • 悲观情景:如果全球经济陷入同步衰退,大宗商品可能还将经历漫长的"寻底"过程。投资者应保持低仓位,侧重防御,现金为王。

  • 中性情景:经济实现"软着陆",大宗商品将在当前水平构筑长期底部。投资者可采取分批建仓策略,重点关注供需格局较好的品种。

  • 乐观情景:强有力的政策刺激推动全球经济超预期复苏,大宗商品将迎来报复性反弹。投资者应提前布局对经济周期敏感的品种。华富之声日报+1

结语:在寒冬中积蓄力量

2025年10月28日,国际期货市场的整体偏弱,是全球经济周期、货币政策周期和地缘政治周期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。它提醒我们,没有任何资产能够永远上涨,周期的力量无可抗拒。

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而言,市场的寒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它让我们有机会以更合理的价格买入优质的资产,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逻辑和风险承受能力。

历史告诉我们,最黑暗的时刻往往孕育着新的生机。当下一次周期轮转来临之时,那些在寒冬中积蓄了力量、做好了准备的投资者,必将率先迎来春天的曙光。而现在,我们需要的是耐心、勇气和一点穿越周期的智慧。
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