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货中心
豆粕玉米联袂下探,农产品市场寒意阵阵:供需宽松格局下,寻底之路何时方休?
豆粕玉米联袂下探,农产品市场寒意阵阵:供需宽松格局下,寻底之路何时方休?

(一) 行情回顾:跌跌不休的十月,市场被“绿色”笼罩
金秋十月,本是收获的季节,但对于国内的豆粕和玉米市场而言,感受到的却是阵阵寒意。进入2025年第四季度,qh.qihuou.com这两大重要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并未迎来预期的反弹,反而携手步入下行通道,走势疲软,令众多市场参与者心生忧虑。
回顾近期走势,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主力合约,其价格已然跌破关键心理支撑位,一路向下探底,技术图形上均线系统呈空头排列,每一次微弱的反弹都似乎成为了新一轮抛空的机会。现货市场同样惨淡,油厂豆粕报价持续跟跌,但成交并未因价格下滑而明显放量,下游采购主体普遍持“买涨不买跌”的心态,维持着随用随采的谨慎策略。
玉米市场的情形可谓“同病相怜”。玉米主力合约价格紧随豆粕步伐,重心不断下移。北方港口和南方销区的现货价格同步走弱,产区农户的惜售心理与贸易商不敢轻易建库的矛盾心态交织,使得市场流通环节显得异常沉闷。以往这个时节,新粮上市带来的购销热潮今年似乎降温了许多,整个产业链仿佛被一层观望的迷雾所笼罩。
这种“双双下探”的疲软行情,并非孤立事件。它背后反映的是全球及国内农产品市场,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剧烈波动后,正进入一个由供需基本面主导的、重新寻找平衡的阶段。这场下跌,是多重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。
(二) 深度探因:三重压力,构筑价格下行阶梯
究竟是哪些力量,共同推动了豆粕与玉米的这轮下行?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。
1. 供给端:丰产的“喜悦”与市场的“负担”
大豆的全球性充裕: 目光投向全球大豆市场,最大的焦点无疑是南美(主要是巴西和阿根廷)2024/2025年度创纪录的大豆产量已成为现实。庞大的供应量充斥市场,使得美豆出口面临激烈竞争,国际大豆价格承压运行。作为大豆的直接下游产品,豆粕的成本支撑随之减弱。与此同时,市场对美国2025/2026年度大豆产量的初步预估也偏向乐观,除非生长季出现极端天气,否则全球大豆供给宽松的格局难以被撼动。这为豆粕市场奠定了“熊市”的基调。
玉米的国内丰收预期: 国内方面,根据农业部门的信息和多方调研,2025年我国玉米主产区气候条件总体风调雨顺,新季玉米丰产的概率非常高。市场普遍预期,新粮上市后,供给将十分充裕。这不仅缓解了前几年关于供给缺口的担忧,甚至开始引发对阶段性供给过剩的忧虑。一位东北地区的种粮大户老张在电话里叹道:“今年苞米长得是真好,但看着价格一天天落,这心里头是又高兴又发愁啊。”
2. 需求端:养殖业的“低迷”与替代品的“竞争”
养殖需求提振乏力: 豆粕和玉米作为饲料配方中的核心原料,其需求强弱与养殖业的景气度直接挂钩。然而,当前生猪养殖产能仍处于去化阶段,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调整,尽管猪价有所回暖,但整体盈利水平依然薄弱,养殖户扩产意愿不强,对饲料的消费自然趋于谨慎。家禽养殖情况虽相对稳定,但难以独力拉动整个饲料消费大盘。终端需求的疲软,如同釜底抽薪,使得豆粕和玉米的消耗速度放缓。
替代方案的冲击: 尤其对于玉米而言,饲用消费还面临着来自其他谷物的激烈竞争。随着小麦、稻谷等品种与玉米的价差变化,饲料企业会灵活调整配方,大量使用性价比更高的小麦等谷物替代玉米,这进一步挤压了玉米在饲用领域的市场份额。这种“此消彼长”的替代效应,在玉米供给充裕的背景下,其压制作用被放大。
3. 宏观与政策面:无形的“推手”
大宗商品整体氛围: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,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依然存在,美元指数的波动以及全球性通胀压力的缓和,使得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整体缺乏强劲的上行动力。市场风险偏好有所降低,资金流入商品市场的积极性不高。
政策导向的影响: 国内政策方面,保障粮食安全、稳定重要农产品供应是主旋律。qh.qihuou.com+1在玉米市场,政策层面倾向于维持市场稳定运行,避免价格过度波动。例如,市场密切关注的中储粮轮入轮出政策、进口政策等,目前都以维稳为主,短期内并未释放强烈的托市信号,这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市场基于供需关系的自我调节。
(三) 资金与心态:市场情绪降至“冰点”
在基本面利空的重压下,市场的资金行为和参与者心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。
从持仓数据来看,豆粕和玉米期货市场的空头力量明显占据上风。虽然期间不乏有技术性反弹或空头平仓带来的短暂回升,但每一次反弹都成为空头再次布局或套保盘入场的时机,导致价格反弹乏力,跌势难以扭转。
现货产业链各环节的心态也普遍趋于保守和悲观。
贸易商: “不敢囤货”是普遍心态。由于价格处于下行通道,囤货意味着巨大的跌价风险,因此贸易商多采取低库存策略,快进快出,这反而加剧了现货市场的流动性压力。
下游饲料企业: 采购策略极其谨慎,物理库存维持低位,更多地采用“点价”模式,随用随采,将价格波动的风险向上游转移。
农户: 面对新粮上市和价格下跌,部分农户存在一定的惜售心理,但更多的则是担忧后市价格会进一步下跌,销售意愿在矛盾中增强。
这种普遍的看空和谨慎心态,形成了一种负反馈循环:价格下跌→悲观预期→减少采购/积极销售→供给压力显性化→价格进一步下跌。
(四) 未来展望:路在何方?寻底之旅的终点与曙光
面对当前的疲软行情,市场最关心的问题是:跌势还要持续多久?底部在哪里?
短期来看(未来1-2个月), 豆粕和玉米市场仍将面临较大的压力。新季玉米将集中上市,供给压力达到峰值。而国际大豆市场的低廉成本将继续对豆粕价格形成拖累。除非出现超预期的需求爆发(例如养殖端集中补栏),否则价格大概率将继续寻底过程,震荡偏弱的格局难以根本性扭转。期间可能会因技术超卖、物流阶段性紧张或政策微调出现反弹,但恐难形成反转趋势。
中期来看(未来3-6个月), 市场的转机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潜在因素:
价格超跌后的价值重估: 当价格跌至足够低的水平,甚至会低于部分农户的种植成本时,可能会引发强烈的惜售情绪,以及下游企业建立中长期库存的兴趣,从而形成内在的支撑力量。
需求端的实质性改善: 关键在于生猪养殖产能去化的彻底性以及后续猪价的持续回暖。如果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整到位,新一轮的养殖盈利周期启动,将带动饲料需求的实质性回升,为豆粕和玉米价格提供最坚实的上涨动力。
供给端的意外扰动: 尽管目前丰产预期强烈,但农业“靠天吃饭”的特性未变。需要持续关注南美新季大豆的播种和生长天气,以及未来北美新作物的种植意向。任何关于产量的不确定性都可能成为市场炒作的题材。
政策性托底信号的明确: 如果价格跌幅过深,影响到种植积极性或国家粮食安全战略,不排除政策层面会出台更明确的支撑措施,如加大储备收购力度等,这将成为市场重要的“稳定器”。
给市场参与者的建议:
对于期货投资者: 在明确的底部信号出现前,建议保持顺势而为的空头思维,但不宜过度追空。可密切关注技术指标的超卖信号以及基本面可能出现的边际改善,为未来的反弹行情做好准备。严格的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是生存与获利的关键。
对于现货企业: 饲料企业和养殖场应充分利用期货、期权等金融工具,在价格相对低位时,通过买入套期保值来锁定未来的原料成本,降低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。贸易商则应严格控制库存,灵活操作,防范跌价风险。华富之声日报
结语
总而言之,豆粕与玉米市场的双双下探,是供需宽松、需求疲软与宏观环境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。这场“寻底之旅”或许仍将持续一段时间,市场的寒意短期内难以迅速消散。然而,物极必反,周期轮回是农产品市场永恒的规律。在当前的一片悲观中,我们更需要一份冷静与远见,耐心等待供需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那一刻。当市场的天平最终从“供给压力”转向“需求拉动”时,新的曙光便会降临。



2025-10-27
浏览次数:
次
返回列表